聂家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来源:清河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2日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铁岭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促进有效教学”课堂变革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劳动、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其中学校课程主要以书法教学为主;拓展性课程有剪纸、棋类、舞蹈、球类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和读书节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

  每周按五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

  一、二年级每周: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道德与法治(2课时)、科学(1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劳动(1课时)、综合实践(1课时)、地方(1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共26课时。

  三、四年级每周: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道德与法治(2课时)、科学(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劳动(1课时)、综合实践(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英语(2课时)、地方(1课时)、校本课程(2课时),共30课时。

  五、六年级每周: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道德与法治(2课时)、科学(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劳动(1课时)、综合实践(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英语(2课时)、地方(1课时)、校本课程(2课时),共30课时。

  七年级每周: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英语(4课时)、道德与法治(2课时)、历史(2课时)、生物(3课时)、地理(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劳动(1课时)、综合实践(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1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共34课时。

  八年级每周:语文(5课时)、数学(5课时)、英语(4课时)、物理(2课时)、道德与法治(2课时)、历史(2课时)、生物(2课时)、地理(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劳动(1课时)、综合实践(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1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共34课时。

  九年级每周:语文(5课时)、数学(5课时)、英语(4课时)、物理(4课时)、化学(4课时)、道德与法治(2课时)、历史(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劳动(1课时)、综合实践(1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共34课时。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这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指令性内容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课程管理上转变管理思想,研究管理方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足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包括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

  (三)实施要求

  1.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发挥本校教研组的作用,鼓励有关人员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深入生产生活实际,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创造性地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服务。

  3.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