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孝道精神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0日

         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流传了数千年之久。孝,其基本含义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说文解字》中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反映出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数千年,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传承孝道文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留守老人便也不再是个别现象,经常是老人们在家带孩子,年轻人则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不见在家几天,离家近的,几大节日假期能回家看看;远的,也就春节能回家看看,过完年便又离家打工去了,一去一整年,但惟独不变的则是对家的牵挂。但是也有些人,丧失了对孝道文化的感知和传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便应运而生,其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

        传承孝道文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于2012年8月13日共同发布。孝道文化作为当前政治、文化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将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倡导孝道文化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石,普及孝道文化更可以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利于践行孝道、孝敬老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孝道文化的推进还有利于社会养老体系的形成,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敬老、养老事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从而使年轻人从内心认识到养老是自己的道德义务,使“赡养父母”不仅在法律制度上有所保障,更要使其在我们内心扎根,将其深入根植到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来。

        传承孝道文化是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孝道文化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传承、发展、创新是必然的。新二十四孝要求我们“带着妻小常回家、共与父母度节假、生日宴会要举办、亲给父母做做饭、每周不忘打电话、常供父母零钱花、建立父母关爱卡、聆听父母往事拉、教会父母能上网、常为父母拍照玩、关爱父母说出口、沟通父母心结扣、支持父母之爱好、赞成单亲再婚好、定期父母做体检、购买父母适保险、新闻时事常交流、带着父母参活动、工作地方父母览、陪伴旅行故地逛、能和父母共锻炼、父母活动也露脸、陪着父母访老友、提供书报老电影”。近些年,孝道文化被民间广泛的推崇,从“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到“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文,中华民族勾勒出了一道浓墨重彩的孝道文化,将传统文化礼教与现代的新思想新理念相结合重塑成了一种极为健康而又有底蕴的价值观。

        传承孝道文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新兴的交流方式不断深入我们的生活,先有越洋电话,再有互联网络,这些日新月异的沟通交流方式不断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些新兴科技也为孝道文化提供了有效载体,这些新兴科技不仅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远距离的沟通,更承载着青年人对家、对亲人、对老一辈的关心与孝心。同时,随着孝道文化不断深入百姓日常生活,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孝道文化的宣传栏、条幅、标语;电视上,我们也总能看见宣传孝道文化的公益广告;网络上,我们在各大主页论坛也时常会看见孝道文化的身影。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发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家庭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孝道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