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6日
张相镇石家堡子村位于清河区东南部,清河水库南岸。地域面积20972亩、居民142户、人口520人。全村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保持着鲜明的满族民俗特色。石家堡子村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族风情产业,努力打造满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村。经过几年努力,已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满族特色旅游村。
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投入力度
石家堡子村以发展旅游业为目标,根据“满族文化特色旅游”发展需要,坚持突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原则。几年来,积极向上争取和协调资金150万元,大力改善村屯环境和村容村貌,相继修建了满族民俗村门牌楼、仿古围墙、仿古大门、民俗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室等一系列民族特色建设。通过上级民委补助资金扶持,石家堡子村先后铺设黑色路面2600延长米,水泥巷路900延长米,修建石砌边沟2300延长米,安装路灯40盏,栽种景观树350棵,种植沿路花草及绿化2600延长米,全村绿化率在60%以上,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传承民俗文化,突出满族特色
2011年,石家堡子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项目的开发被纳入清河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清河区张相镇政府和清河区民委的积极争取下,省民委将石家堡子满族村列为省民委“十二五”少数民族特色新村建设项目规划。在上级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清河区张相镇政府和民委制定规划、大胆探索、整合资源,对石家堡子满族风情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项目进行开发。5年来,先后争取和整合资金500余万元,通过建村寨大门、铺柏油路面、栽风景树林、砌仿古院墙、辟八旗广场、设满族标志、绘满族文化墙、对村部进行仿古整修等一系列建设,通过对石家堡子村特色民居的保护、恢复与发展,新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民族民间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今的石家堡子村整洁优美,特色民居典雅别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已成为清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发展旅游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结合得天独厚自然优势和旅游资源,石家堡子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族特色餐饮业、旅游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满族特色餐饮和旅游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该村已发展“八大碗”“农家乐”等特色餐饮10余家,鑫太阳山庄、龙湾庄园等休闲度假山庄4个,引导农户建设了10亩甜瓜采摘园2个,20亩菇娘种植园1个,150亩南果梨种植园1个,泥鳅繁育基地1处,垂钓园1处,间接带动农户280户。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丰富文化活动,提高幸福指数
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石家堡子村里通过一系列努力,使踩高跷、扭秧歌、踢毽球、打腰鼓以及摔跤、威乎等满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及剪纸、剪窗花、贴对联等满族民俗仍十分活跃。每逢节日开展“杀年猪”、“接财神”、“祭先祖”、“剪窗花”、“贴对联”、“踩高跷”、“浪秧歌”、“踢键子”、“打腰鼓”民俗和体育文化活动;近乎失传的女孩子“搓嘎拉哈”、“踢口袋”等趣味游戏活动在民间呈现恢复态势,满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石家堡子村村民积极参与,实现了满族文化活动的良性发展。
石家堡子村通过满族村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同时也斩获了许多荣誉。先后获得铁岭市城乡建设先进单位、铁岭市宜居乡村、铁岭市文明村标兵、铁岭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村、辽宁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村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