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铁岭市清河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清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1-12-22

  铁清政发〔2016〕2号

  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铁岭市清河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铁岭市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政府

  2016年3月6日

  目    录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及面临的新形势…………………5

  第一节  “十二五”总体成效及存在问题………………5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分析…………………13

  第三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与机遇……………………15

  第二章  “十三五”总体目标与发展新思路……………………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17

  第三节  发展战略………………………………………19

  第四节  发展重点………………………………………20

  第五节  发展目标………………………………………22

  第三章  以新促转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23

  第一节  全面提升传统优势工业………………………24

  第二节  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24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6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7

  第五节  积极发展绿色现代农业………………………28

  第四章  协调共进开创城乡建设新面貌………………………29

  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30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区品质……………………………30

  第三节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31

  第五章  保护开发并进构筑生态文明新格局…………………32

  第一节  强化城乡污染防治……………………………32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监管……………………………33

  第三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34

  第六章  提质升级实现基础设施新突破………………………34

  第一节  提升交通承载能力……………………………35

  第二节  增强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35

  第三节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36

  第七章  同步协调推进社会民生新跨越………………………37

  第一节  加快科技事业发展……………………………37

  第二节  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38

  第三节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39

  第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39

  •   积极发展民政事业……………………………40

  第六节  加大精准扶贫力度……………………………41

  第七节  稳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42

  第八节  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42

  第八章  依法治区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43

  第一节  全面提高法律意识……………………………43

  第二节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43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44

  第四节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44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力………………………44

  第一节  深入推进机构改革……………………………44

  第二节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45

  第三节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45

  第四节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45

  第十章  保障“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新举措……………………46

  第一节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46

  第二节  加强科技保障体系建设………………………47

  第三节  着力提高行政效能……………………………47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48

  铁岭市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清河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振兴发展的决胜期,也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清河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富民强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及面临的新形势

  2011年以来,全区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区”总目标,坚持“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旅游产业化”三轮驱动战略,基本实现了“十二五”既定的工作任务和各项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不断增大、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十二五”总体成效及存在问题

  ——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2.6亿元,是“十一五”末期1.2倍,年均增长4.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实现2.7亿元,是“十一五”末期1.8倍,年均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33.9亿元,是“十一五”末期1.2倍,年均增长3.6%。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9.6亿元,是“十一五”末期1.6倍,年均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23024元,是“十一五”末期1.7倍,年均增长11.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10年的4.8:63:32.2调整到2015年的4:53.4:42.6,形成了第二产业为主,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格局。

  ——工业发展后劲增强。一是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全区规模企业,由2011年110户调整到2015年25户,虽然数量下降,但重点骨干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中有升。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实现90亿元,销售收入实现82亿元,税金实现3.9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用电量实现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工业经济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现逆势增长。二是产业集群发展初见成效。以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为核心,以东升冶金、宏盛机械制造等为骨干的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集群内的企业基本实现产品的协作与配套。石油装备产业基地成功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成功晋升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三是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扎实推进。实施了石油机械二期、华润雪花啤酒生产线改造、电厂“上大压小”等技术改造项目53个,完成技改投资46.7亿元,技改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四是并购工程实现新突破。华润雪花啤酒并购北绿墨尼啤酒,并引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生产设备,所生产的雪花、岛城等系列啤酒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销售网络辐射全辽北地区。企业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已经跻身成为辽宁省重点啤酒生产基地之一。五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约2.8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工二街北延伸、创新路、九华路、火炬大街、清开路老道改造等工程;铺设排水管线9公里、供水管线7.5公里、供热管线11公里;改造铺设66KV、10KV供电线路18公里;铺设网络及有线电视线路10公里;新建供水泵站2座,西部商贸区供热泵站1座;完成了东升、九华两座66KV变电所工程。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园区建成区面积已由3平方公里增至9平方公里,园区吸引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是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时期,清河区累计开展各类招商活动180余次,接触洽谈项目600余个,成功引进项目130余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余个,累计引资实现155亿元。招商引资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已达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项目年活动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我区以“项目年”活动为载体,集中力量抓牢、抓实项目工作,成功引进了辽宁金正大缓控释肥、石油机械固控系统生产制造、辽宁宏盛机械制造、光伏农业综合利用、大清河旅游综合体养老小镇等一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牵动作用的大项目。特别是金正大缓控释肥项目在2012年被评为全市十大开工建设项目;石油机械制造项目、凯圣镍铁生产项目在2012年被评为全市十大竣工投产项目。金正大二期项目、农业光伏综合利用项目在2015年被评为全市十大开工、竣工建设项目。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个致富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五年来,全区累计新增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4个,投资超千万元续建及扩建项目24个,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158个。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成功引进辽宁金正大缓控释肥项目,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公司产品产销两旺,2015年公司积极扩大企业规模,二期新建了年产50万吨复合(混)肥、缓控释肥项目,目前,公司已成为全区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铁岭润霖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在聂家乡新建肉鸡养殖大棚37栋,年肉鸡屠宰量突破1000万只,极大地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畜牧业持续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布局,围绕肉、蛋、奶三大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优势畜产品,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行健康养殖,提高出栏率,改善畜产品质量,充分发挥畜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全区畜牧业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档次提升。五年来,新建标准化肉鸡养殖圈舍76栋、肉牛养殖小区4个、家庭农场50家。

  ——服务业健康发展。一是旅游业持续发展。高标准编制了清河区首个旅游综合体规划,并通过了区人大审议,为旅游景区整体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五年来,累计投资2300余万元,完成南北岸环湖公路34.5公里路基及黑色路面铺设工程,实现了南北环湖路的全线畅通。成功举办了清河国际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喜迎门》、《贵妃还乡》、《男媒婆》等影视作品相继在我区拍摄,进一步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龙泉山庄、样子沟、大清河景观带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游玩。五年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3.8亿元。二是商贸服务业扎实推进。西部商贸区建设不断加快,对外来人口和服务业的吸引初步显现,为清河服务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有41家加盟店通过验收,覆盖率达到100%。全区社区服务网点达到226个。金融机构日益健全,全区银行增加到7家,担保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存款余额39.79亿元,贷款余额35.54亿元。其中,铁岭农商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07亿元,贷款余额2.14亿元。清河区银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贷款4909万元。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完成担保贷款3720万元。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为我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城市面貌不断改观。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大清河改造、昌盛路打通工程为契机,推进了“西连北扩、两沿开发”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区路网实现“四横五纵”。建成区面积达到6.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9.2%。五年来,累计投资3.99亿元,完成了清河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市供热管网改造、城市污水管网、西部商贸区排水等工程。特别是城市供热管网改造工程,采用电厂余热供暖,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累计投资961万元,实施了繁荣路路灯安装、清河路东出口路面拓宽、朝阳街和东宁街改造、城区路灯节能改造等工程。投资2574万元,完成了全区电网改造。二是城市美化亮化再上新台阶。投资900万元,完成了明渠景观带新建工程。累计投资6766万元,完成了大清河景观带的堤防、护岸、橡胶坝、绿化等工程。滨河路全线通车,新安装节能照明路灯372盏。投资108万元,新增卫生清运车3辆,有效提升了垃圾清运能力。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8.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04平方米。三是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五年来,我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总面积11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1.77万平方米。建成了临溪左岸、翼翔花园二期、金枫雅居、云松家园、万象新城一期、纳兰华府、清宸丽都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年金、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制度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医疗保险制度上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切实提升。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及劳动力转移,推进实名制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二是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新建了清河实验中学、清河区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中心、高中学生宿舍楼、区教育幼儿园等一批教育场所;实施了清河高中教学楼、杨木林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附属幼儿园维修改造工程;修建了区第一小学塑胶跑道运动场、第二小学、杨木林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硬覆盖操场。全区8所中小学校"班班多媒体","班班通"工程比例达到100%。"十二五"期间,全区学前入园率达到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9%,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清河区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科研兴教“十强县区”、铁岭市“新一轮‘普九’先进县区”、铁岭市“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先进集体”,全区中小学校均被评为铁岭市“校园环境艺术化先进学校”。三是人口和卫生事业全面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有所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回收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五年来,相继实施了张相镇及杨木林子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工程、杨木林子镇卫生院配电设施建设工程、聂家乡卫生院附属设施建设工程等。投资3720万元,完成了区医院改扩建工程,区医院就医环境全面改善,科室齐全,开放床位达到200张,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到“十二五”末期,全区总人口97854人,人口出生率为5.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5‰。四是民政事业全面发展。民政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建设了区救灾物资储备库、清河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区阳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 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改造了社会福利中心基础设施,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增加到800余张。加强了城乡社区建设,开展了“救急难”试点和临时救助工作。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按时提标,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改造了D级危房80户。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服务规范的社会救助体系。五是广播事业优化发展。开通了清河影视娱乐频道,实现了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全覆盖,清河电视台节目及广播电台节目实现了无线发射,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数字电影放映工作。五年来,累计深入农村、社区、敬老院、军营等地免费放映电影3000余场。新开通了清河《92.5早间新闻》、《供求热线》、《违章查询》等服务类节目。六是交通事业全面加强。五年来,累计铺设农村水泥路面152.35公里,修建桥梁10座,完成县乡级公路大中修工程218.6公里。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清河客运站,城市公交运营车辆增至24台,开辟公交线路18条,建成了公交覆盖率达85%的客运网络,方便了群众,解决了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七是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内部环境进一步完善,设备进一步更新。完成了三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及张相镇、杨木林子镇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全区38个行政村均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农村文化广场。加强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南山体育公园。实施了全区"健身路径村村通"工程,全区城乡健身场地超过市平均水平。国家级全民健身项目雪炭工程--清河区市民健身项目成功落户我区,填补了我区室内健身场地的空白。“十二五”末期,我区城乡体育人口分别达到45%和40%。八是狠抓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圆满完成了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完成了全区R&D(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能源清查、服务业清查、公共安全感调查等工作。九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立足信用建设机制,投资94万元搭建信用平台,形成清河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打造“诚信清河”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以来,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宏观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转型升级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压力和困难明显增多。从当前清河区发展的趋势看,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的压力和困难明显增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二是财政刚性支出逐年增多,保工资、保运转仍面临较大压力,收支矛盾依然存在;三是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缺少大型消费场所,满足不了全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四是全区公共医疗水平低,医疗设备陈旧,缺少专业医疗人才。五是城市管理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市容市貌有待加强。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经过近年的平稳发展,全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力保障不断增强,社会民生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从全区较长时间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和趋势看,当前,清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正处于转型深化突破阶段,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发展的潜力点和突破口正在显现,未来发展大有可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经济增长进入到新周期筑底阶段。尽管2011年以来清河经济增速绝对值呈下降态势。但是,从增速的变化率来看,2013年以来增速开始趋向平稳。当前清河经济增长总体上处于新周期的筑底阶段,尽管短期存在波动的可能,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清河经济发展、城镇扩容加快、生态环境经济提升,全区经济将逐渐走出低谷,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同时质量同步提升。预计2016年末至2017年初经济将出现触底反弹。一是政府债务初步实现置换,投资拉动能力增强;二是结构调整基本结束;三是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四是城镇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得到提高和改善。

  ——工业化进入到转型升级突破阶段。2011年以来,清河工业经济在经历规模快速扩张后,开始进入到转型调整阶段,工业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期和阵痛期,同时也进入到了转型升级突破阶段。全区工业经济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工业总体增速快速下滑,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总体看,当前,全区机械加工、食品加工、钢铁冶炼等传统产业受产能过剩、产品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的影响,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在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共同作用下,将会加快自然淘汰和转型升级,

  ——城镇化进入到质量提升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清河把加快城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大手笔、大格局、大规划、大投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通过昌盛路、朝阳街等一批主干道的改造升级,城区交通格局得到了大提升,基本拉开了城市建设大框架,为未来城市品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多发转型期。人均GDP进入到中低发展水平阶段,往往也是社会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这一阶段,是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公共安全事故高发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期;也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当前,清河区人均GDP已经达到43931元,正处于从中低发展水平向中等水平发展的重要转变阶段,发展的综合水平还不高,要确保和谐增长,必须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积极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与机遇

  “十三五”时期,清河区内外发展的环境将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引来新机遇。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清河“十三五”发展必须立足当前总的宏观经济形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辽宁省突破辽西北、京津冀产业转移等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新特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把新常态作为全区发展的大前提。大力深化改革,着力转型升级。加强民生保障,注重底线思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保持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

  ——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扩散,孕育产业升级大机遇。近年来,以信息化、智慧化、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全球迅速扩散。“创新发展”备受各国重视,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新技术研发与新产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将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与模式。当前,清河区电子信息、新材料、石油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快速起步。未来,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若能把握好发展机遇,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三五”经济新的增长点。

  ——社会需求从量向质转变,服务业发展机遇增多。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从解决温饱为主的量的需求开始向以满足更高精神需求的品质性消费需求转变,更加追求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在这种新的社会消费需求趋势带动下,清河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扩散区、承接地。清河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全区以山水为骨架、文化为底蕴、生态为主题、健康养老为特色,做足“山、水、林、城”的大旅游文章,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未来全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的重大国策。清河区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但是,总体上发展比较粗放,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可以预期,未来国家将不断加大对能耗、排放指标等约束力度。在国家越来越严格的节能减排约束下,实现加快发展和优化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清河经济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切实走绿色发展道路,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

  第二章  “十三五”总体目标与发展新思路

  “十三五”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即:面临增速回落、结构调整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要素成本优势下降等问题,应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为主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和辽宁省突破辽西北等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做精做特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优做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清河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清河必须深入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新常态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保障社会民生等新要求与清河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始终坚持速度与质量并举、经济与环境协调、乡村与城镇共进、民生与发展同步四个原则不动摇。

  ——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举。立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情。坚定不移地把做大做强全区经济规模,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作为战略重点。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在扩规模、强实力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空间结构、城乡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发展的后劲,推动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突出生态文明理念。规范各类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型低碳经济,推动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乡村发展与城镇建设共进。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共同推进的清河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深化城乡一体化机制改革创新,加强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础对接。稳步推进城镇与乡村同步规划、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要素的一体化,形成乡村发展与城镇建设协调共进的新格局。

  ——坚持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同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尊重民意、满足民需、保障民利,更加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推动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切实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增强人民幸福感、归宿感。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十三五”时期,抢抓“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和辽宁省突破辽西北等机遇,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化”战略,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全区产业大升级、城镇大提升和生态经济大发展,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大跨越。

  ——力推工业突破。把工业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在全区营造“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整合、政策向工业倾斜”的发展氛围。大力发展石油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型工业,着力改造提升食品加工、钢铁冶炼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清河工业园区为核心载体,加快形成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清河光伏综合利用、石油机械固控系统项目建设。在“十三五”时期,招商引资项目120个,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0亿元,新增外贸出口企业5户,实现清河工业结构大优化、工业发展大突破。

  ——力促城镇升级。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稳增长、提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增强城区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善城区综合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区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把推进特色集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点,通过“十三五”发展,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各乡镇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力拓生态空间。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深挖生态经济增长潜力。把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空间,作为全区“十三五”重要的新兴增长点。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积极创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区建设。通过培育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美丽城区。充分激活全区生态资源潜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经过“十三五”努力,使得生态经济成为全区重要的新兴增长支撑点。基本形成低碳绿色特征凸显的生态型发展方式,建成产业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区。

  ——力行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全区“十三五”发展的关键动力。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民资社资,盘活资源要素,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在“十三五”期间,逐渐形成依靠改革创新驱动,谋求改革创新驱动、践行改革创新驱动的新氛围,全面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四节  发展重点

  按照“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总体要求,经过五年时间发展,打造两大发展带、建立三大产业基地。

  一、打造两大发展带

  ——大清河沿岸综合发展带:以健康养老为主题,结合旅游、休闲、娱乐对大清河南岸进行整体开发,到2020年,初步建成沿大清河南岸设施完备、景观宜人的健康养老集聚区。以加快我区城镇化为目标,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生态游开发,对大清河北岸进行整体建设,初步形成大清河北岸商住区。

  ——环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带: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以旅游休闲度假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全区旅游文化资源。环湖北岸着力开发历史文化、自驾车营地、农家乐、生态养生等旅游项目,南岸以自然山水、生态养生、运动休闲为特色,重点完善龙泉山庄、凤舞山庄等一批旅游景点,大力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高清河区特色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最终形成环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带。

  二、建立三大产业基地

  ——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火炬铁岭(清河)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大项目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油田工程技术服务等业务板块,推动石油装备产业提速发展。围绕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建设石油装备研发中心,着力引进国内外高端的研发机构和人才入驻,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技术高地。

  ——食品加工产业基地:依托我区现有的华润雪花啤酒、富迪冷饮食品、天淇冷饮食品、展硕干果加工等企业,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内涵,突出食品加工项目开发,打造省级食品加工产业基地。

  ——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度假基地:依托国家AAAA级景区,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广泛吸纳域外资金,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打造集度假休闲、运动保健、生态田园、设施完备的省级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度假基地。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目标,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新兴增长点培育、更加注重长远竞争力培育。全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富民强区”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规模和结构同步提升。“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把稳中向好的态势巩固好发展好。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以上;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5:55:40。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水平。全面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全部脱贫。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

  ——社会建设和保障实现新突破。努力推进依法治区,着重解决好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更加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救济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到2020年,全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达到7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失业率控制在2.65%以内;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新清河。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清河打造成东北生态宜居新城。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更趋合理,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布局更加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408公顷;全区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单位GDP能耗比“十二五”末期下降3.8%。

  第三章  以新促转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

  加快转变先扩规模再提质量的传统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创新发展配套工业、配套农业和配套服务业。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到2020年实现新兴产业规模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比重倍增、二产比重过半,基本构建起能够有力支撑清河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第一节  全面提升传统优势工业

  依靠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钢铁、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拉伸传统优势工业链条,推动形成集群发展新格局,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现有建筑材料、金属材料、食品加工等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及其附加值。推进以原材料粗加工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以工业废渣、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固体废料为原料研发生产新型装饰材料。加快推进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企业实施产业联合,重点推进凯瑞特钢、凯圣锻冶、九华冶金等企业资源整合,努力盘活全区停产、半停产企业,取缔一批闲置企业。到2020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0个,技改投资实现50亿元。

  ——着力提升工业园区聚集产业能力。加强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档次,进一步扩大园区建成区规模,不断提高园区吸引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到2020年,园区内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递增15%,销售收入实现98.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实现83.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9.2亿元;新引进入园企业50户,固定资产投入累计实现50亿元。

  第二节  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

  坚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区“十三五”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我区工业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火炬铁岭(清河)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清河工业园区等优势,加快发展石油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支撑全区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壮大石油装备产业集群。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立足创新驱动、两化深度融合、产业集约布局和绿色发展,积极扶持石油机械、信润机械、宏盛石油机械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促进企业聚集,培育特色产业,形成有竞争能力的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到2020年,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新引进企业30户,产值实现70亿元。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变,鼓励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伟联汽车新型发动机零部件、金锋干燥粮食烘干设备、纵横铁路通用设备等优势产业,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15亿元。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清河粉煤灰储量资源优势,研究开发以粉煤灰为原料的粉煤灰加气空心砖、粉煤灰提取化工原料、粉煤灰磁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鼓励三合商砼、鼎鑫墙体、亿达建材、荣山建材等企业应用新型建材技术,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到2020年新材料产值实现3亿元。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围绕我区资源和产业优势,切实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发展,产业结构向低碳化发展。积极推进光伏发电、水利发电等项目投产达效,到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实现100兆瓦,新能源产值实现2亿元。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全区丰富的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创新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山水为骨架、文化为底蕴、生态为主题、健康养老为特色,做足“山、水、林、城”的大旅游文章,推进生态与文化相融合,促进观光与休闲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全区旅游品质,打响清河旅游品牌,努力使清河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胜地。

  ——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加强规划统筹、高端策划和资源整合,围绕“生态清河,养生福地”的发展理念,以旅游休闲度假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全区旅游文化资源。优化提升全区旅游标识牌,推进数字景区建设,完善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盘活凤舞山庄、莲花山庄、鑫太阳山庄等景点景区。加快开发温泉度假、自驾车营地、农家乐、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生态养生等新兴旅游项目。重点运用PPP模式开发建设玉皇顶旅游风景区项目,打造清河“一日游、两日游”等旅游线路。到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实现15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6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

  ——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突出发展重点,坚持稳步推进,依托原有清河标志性文化品牌,从东北民俗文化、清河地域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方面入手,引进一批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互联网+旅游”的跨产业融合,依托互联网形成较完整的一站式旅游服务体系,将清河旅游区打造成省级生态旅游区。到2020年,引进与旅游相关企业5家。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秉持培育特色,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为导向,有效提升清河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带动消费和就业,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在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研发产业和文旅产业的联动发展,全区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生活需求的现代化、多层次的商贸物流体系;专业市场建设方面,建成国内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集散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老养生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构筑物流发展基础平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培育城乡流通体系为目标,依托区位、交通、信息等优势,引进和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依托西部商贸区的开发,加快建设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专业市场、零配件市场、工业物流中心等。到2020年,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中心1-2家,建成综合性市场1家,全面提升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积极引导传统商贸业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路子,重点将西部商贸区和城北清河新城打造成为商业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个集购物、餐饮、服务、休闲、金融、邮政、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的商贸中心。推进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综合批发市场、4S店等项目建设。加快社区服务业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进程,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以社区为依托创立集购物、家政、医疗、物业管理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到2020年,成立规模较大的社区服务业企业10家,进入社区服务中心的日用品连锁店达到10家;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标准的农家店1家;发展农资连锁店达到60家,其中进入社区服务中心的农资连锁店达到5家。

  第五节  积极发展绿色现代农业

  立足清河区位优势,准确把握城市居民绿色生态消费快速增长的新特征、新趋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建立起以服务城区居民消费为主、生态绿色特征突出的全新农业体系。

  ——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华润雪花啤酒(铁岭)有限公司、铁岭润霖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辽宁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性强的优质企业,构筑“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多样化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大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到2020年,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5个,农民合作社达到170个,家庭农场80家。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突出清河特色,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依托各乡镇街,推进认领农业园建设。鼓励发展垂钓、采摘、观光、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依托张相镇大力发展花卉、有机葡萄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00公顷。依托杨木林子镇大力发展绿色水稻、寒富士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50公顷。依托聂家满族乡大力发展山野菜、榛子、烟叶等,种植面积达到1400公顷。依托光伏综合利用项目,新建现代化标准农业日光温室大棚45个,全力打造标准化棚菜生产基地。到2020年,特色农业经济产值实现5亿元。

  ——发展壮大畜牧业。以新建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积极发展猪、牛、羊和禽类健康养殖,新上一批产业加工企业,推动全区养殖业由粗放、低效向安全高效转变。加强疫病防控,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疫病防控网络,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及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培育壮大玉珍、依蒙等专业奶牛合作社。到2020年,全区新建标准化畜牧小区、规模化养殖场15处,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9万吨、1万吨、3.2万吨;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6.1万头、3.5万头、6.6万只和840.9万只;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65%、67%、65%和7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

  第四章  协调共进开创城乡建设新面貌

  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彰显特色的总体要求,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区域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区综合功能。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民居住证制度,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全区城镇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5%,全区总人口突破10万人,城市人口突破6.5万人。

  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强化规划引领,积极培育打造特色中心城区,促进中心城区与乡镇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面形成“一核携两镇”的主体城镇空间结构。

  ——重点打造“一核携两镇”关键节点。积极打造以红旗街、向阳街为城区核心,以张相镇、杨木镇两个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支点,积极构建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促进要素加速向核心集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

  ——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乡镇。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依托全区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乡镇、特色文化乡镇和特色生态经济乡镇,努力培育和形成区域发展新增长点。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区品质

  充分利用清河独特的山水人文历史资源,突出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城区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推动城市环境的大改善和城市品质的大提升。在“十三五”时期努力将清河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休闲娱乐之都。

  ——推进城区提质扩容。继续推进“主城区西连北扩、西部商贸区东进”战略进程,借清河“依山傍水”的优势,将清河城市水系与绿化建设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城市交通、能源、通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根据城市生态环境容量有序推进城市规模扩张。到2020年全面形成山、水、林、城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

  ——加强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市容整洁、景观优美、管理规范、市民满意”为目标,切实加强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工作,加快背街小巷提质改造、老旧社区整治力度,确保主要道路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规范有序。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做到管理目标明确、责任到位、整体联动、提高效能。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城区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第三节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和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有序引导农业剩余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努力形成交通充分对接、城乡生态共建、城乡环保同治的城乡一体、协调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推进以汪哆罗束村为主,货郎屯村和后马村为辅的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进程,改造户数达到1000户。

  ——促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高效对接。全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大乡村道路网络连通、衔接力度,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形成以乡镇为枢纽、城乡通达便捷的区域高效交通网。

  ——推进城乡生态环保共建同治。以乡镇为核心推进城镇污染集中治理向乡村地区延伸和覆盖,强化乡村垃圾集中处置,建立垃圾转运站及卫生保洁体系,有序推进城乡绿、道、网对接,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体系。

  ——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实施美丽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推进村庄的整治与建设,推进绿色循环养殖,强化畜禽养殖综合治理。鼓励农民绿化、美化住所周边环境,努力建成一批省级、市级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学前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距。

  第五章  保护开发并进构筑生态文明新格局

  积极转变为保护而保护的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守生态底线,严格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治理,打好生态牌。到2020年,全区生态环境水平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51.5%,林地保有量实现26567公顷,森林蓄积量实现200万立方米,生态经济水平实现大跨越。

  第一节  强化城乡污染防治

  以严格实施新环保法为契机,以提高和改善全区人居环境、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为总目标,不断提升污染无害处置和环境管理能力。围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存量污染物治理,严控污染物增量,确保主要环境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提前小康达标。

  ——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按辖区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现状合理规划新建项目选址。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抓好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严格实施污染限期整治,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全面强化城镇污染治理。以城区为主体,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城镇水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严控城镇污染源,重点实施清河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污水管网完善工程等项目。到2020年地表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积极推进农村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加强对化肥、农药使用进行调控和引导,积极防治土壤污染,推广秸杆还田、秸杆气化等综合利用措施。到2020年确保全区农村实现安全饮水,农业污染综合治理率达到70%,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0%;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提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平,大型养殖场粪便污染综合治理率达到70%。

  • 加强生态建设监管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创新生态建设方式。充分利用生态建设所具有的生态、经济双重效益功能。通过政府引导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形成绿色生态品牌。广泛开发生态农业、健康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

  ——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大力提升环境污染监测、环境风险预警、污染处置能力,完善监测装备配置,增设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等自动监测点。逐步实施土壤、地下水多样性监测。

  第三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依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遵从自然规律,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总要求,调整优化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开发新型生态经济产业,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空间,努力将生态经济培育成清河“十三五”重要的新兴增长点,带动全区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的开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培育发展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推进新材料、先进装备、高端旅游、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稳步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第六章  提质升级实现基础设施新突破

  坚持“统筹规划、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加快实施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到2020年,实现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在2015年基础上翻番,交通区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水利、环保、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提升交通承载能力

  积极推进全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快速便捷、衔接顺畅、城乡对接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着力优化城乡公路网络。以“四横六纵”城市路网骨架为重点,推进道路改造,优化主干路网结构,到2020年,实施20公里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以全力推进乡村道路建设为中心,加大乡村道路网络连通、衔接力度,修建农村道路150公里,道路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

  ——提升公共交通综合运能。强化区域及城乡间公交联系,完善连接城区的公交线路,力争到2020年,更新公交车9辆,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增强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

  加强水利、供水、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综合调控和服务能力。

  ——稳步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水环境保护、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改善灌溉面积 7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公顷,加快大清河综合治理,消除水利安全隐患,增强水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

  ——深入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乡镇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继续推进规模化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推进已建工程配套改造、升级联网,建设一批集中供水站和村级集中供水点。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节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清河信息化进程,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

  ——积极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完善网上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功能,推广办公自动化(OA)系统应用,基本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格局。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共享。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增强教育、农业、旅游等重点领域以及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和管理能力。全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支持发展网上银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网上文娱等新兴服务业。加大网上招商力度,全面实现“互联网+招商”新型招商模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阵地作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加大新闻、专题节目、栏目的创新力度,提升节目质量。继续实施数字电影下乡“2131”惠民工程。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扩大信息网络规模。增设一批治安电子防控设备,加快城乡电子防控系统联网;新建发射塔,扩大有线、无线信号覆盖面,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超高速干线传输网络,做到城乡全覆盖。

  第七章  同步协调推进社会民生新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把推进社会建设、改善社会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全面发展。

  第一节  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新时期科技工作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研究开发和推广自动化、信息化、节能技术与冶金锻造、起重机械、鼓风机等机械制造技术的集成技术。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重点以辽宁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发挥研发中心的技术研发优势,推进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创新。

  ——加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铭鹏起重、东升冶金、金锋干燥等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到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1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

  第二节  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以医疗救治为主要内容,建立反应迅速、设备精良、分工明确、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卫生服务发展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快医药卫生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使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缓解。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到2020年,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强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的监测、分析和控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鼓励开办老年护理、康复、中医等专科医疗机构,为我区健康养老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在城镇建立“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三级体系,在农村建立“医院-卫生院-卫生室”三级体系,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深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政府主导方向,采取PPP模式,公开招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办医。全面深化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制度、监管机制等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加强公共医疗软硬件建设。深化与大型医疗机构的合作,聘请技术精良的专家坐诊,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招聘医科院校毕业生到我区就业,做好人才储备。新建西部商贸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杨木林子镇卫生院周转宿舍、聂家乡卫生院周转宿舍等卫生基础设施。到2020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5.39‰和1.78‰以内,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控制在12‰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为零,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

  第三节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

  加强文化、体育内涵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文化、体育事业不断进步。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打造特色乡土民俗文化、传承孝道文化、尚阳堡文化、满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文化艺术格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个集文化、图书、美术等于一身的文体中心,完成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成立清河区书画院,为广大艺术家创造展示文化艺术的平台和舞台。

  ——积极推进体育事业社会化发展。增强全民体质,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到2020年,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小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公用体育面积2.5平方米,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0%,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80%以上。

  第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优先,教育统筹规划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建立起结构完善、发展均衡、公平优质、开放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软硬件建设,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实行聘任制度,完善考评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形成能者上、多劳多得的竞争机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到202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5%,城镇辍学率控制到1%以内,高中入学率达到95%,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大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到2020年,在西部商贸区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小学1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100%。

  ——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快职业教育步伐,采取“PPP”模式,依托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到2020年建成职业技术学校1所。

  ——完善发展幼儿教育。高水平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到2020年,在西部商贸区建成高标准现代化的五星级教育幼儿园1所,改扩建幼儿园2所,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2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所,幼儿园普惠性覆盖率达到90%,学前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5%以上。

  第五节  积极发展民政事业

  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主线,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逐渐完善城乡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加强低保核查,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不低于10%。加快推进农村D级危房改造和城市保障房建设。

  ——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扩大现有养老福利机构,增加房间、床位等基础设施,以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基本养老服务。到2020年,新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1个,大型高标准民办养老机构2家,养老床位突破5000张,全力打造北方养老小镇。

  第六节  加大精准扶贫力度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建立完善对口帮扶工作体系。

  ——精确识别。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深入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公平。

  ——精确帮扶。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因户施策,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切实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精确管理。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实施动态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实施阳光操作管理,保证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

  第七节  稳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统筹城乡就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提高服务质量协调,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全面发展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围绕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年均新增实名制就业1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000人;有就业愿望的新增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13.43%以上;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85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1.5%;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分别提高13.2 %和21.7%以上,初步建成保障有力、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节  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用平台建设,尽快成立信用机构,尽早与市、省、国家信用平台联网。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平台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以清河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重点,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服务市场建设,提高清河区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改善清河区经济社会运行环境,在清河区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实守信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为规范。到2020年,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清河区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全区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秩序显著好转。

  第八章 依法治区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按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要求,加快推进清河法制建设,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推动形成依法办事、讲规矩、讲程序的社会氛围,通过推进依法治区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安全,努力开创清河和谐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全面提高法律意识

  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政府每一项权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科学素养、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

  第二节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区域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快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制化,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协调制约机制。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推进政府服务法治化,规范政府服务行为,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标准、程序和时限等事项,并将政府服务行为纳入行政电子监察,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全突发事件和重大治安事故的应急处置网络,妥善处理群众上访问题及各种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安定。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机制。

  第四节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生产监管,深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要求,健全“安全生产网络化管理”,从严审批、严格执法,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度,把生产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第一动力,健全、完善现有各项发展制度,以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促进发展,加快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

  第一节  深入推进机构改革

  规范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激励机制,确保队伍稳定。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第二节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聚焦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地区,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切实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并逐步扩大促进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覆盖面,加快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

  第三节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政府性投资计划,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应。进一步盘活现有投融资资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化解建设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到2020年,全区存款余额实现60亿元,贷款余额实现50亿元。新成立金融机构1家,引进保险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各1家。

  第四节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秩序,保护农村村民的合法权益。全面铺开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服务管理平台,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土地承包与流转监督管理机制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深入探索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模式,保障农民长期增值收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管理,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村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不断加强各类帮扶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的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第十章  保障“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新举措

  围绕“十三五”时期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提升规划实施保障能力。

  第一节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坚持生态引导、重点聚焦、创新政策、分类管理的方针,

  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示“双创”成果,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才开发平台建设,建立引才引智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人才奖励制度。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先进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以及高效生态农业技能人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万人。完善党政人才绩效考核制度,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区、乡镇科技人员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到村任职大学生留用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第二节  加强科技保障体系建设

  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础,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科技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

  ——构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科技信息与科学技术普及六大科技创新体系。以省区、市区合作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级、省和市级科技项目,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建立低碳农业发展技术体系,推广和运用低碳建筑、低碳旅游、低碳能源等低碳技术。

  第三节  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服务,着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并充分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政务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理顺职责权限,完善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加强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第四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推进规划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分解目标任务。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并将之作为对各部门、各乡镇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要深化细化落实计划,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规划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的重要地位。发挥规划纲要对城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

  ——强化实施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区政府要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区政府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动员全社会参与。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区人大、区政协以及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