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河区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24-12-27
关于铁岭市清河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12月24日在铁岭市清河区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马勋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铁岭市清河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区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及支持下,区政府带领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力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战各项工作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预计到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47亿元,同比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66亿元,下降21.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28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7.7%;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7663元,同比增长6%。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
(一)持续巩固产业根基,动能优势不断集聚
工业基础提质升级。全区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工业用电量4.9亿千瓦时。企业培育形成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跃进的梯次发展格局。清河发电、金正大、德成重工等重点企业平稳运行,4户企业完成“小升规”,清电昊风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升规。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产能释放,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4个,完成技改投资1.48亿元。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长盛源、首岳干果等食品加工企业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清河发电,引进东方雨虹等建材企业,粉煤灰、脱硫石膏工业固废物变废为宝,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全区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达到97.2兆瓦,发电量实现1.7亿千瓦时,“火电+”融合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产业链碳减排类典型案例。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成功实施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请1个省级农业科技特派扶持项目。创新驱动工业发展,金正大成为清河区首家“专精特新”企业,电力检修、铭鹏防爆2户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连续认定评审,硬游科技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金正大“聚力达控释掺混肥”、硬游科技“快粮全自动检斤秤”2项产品获评省级工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投入显著增长,技术合同登记额实现8174万元,马丫食品研发中心建设持续推进。
(二)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粮食播种18.66万亩,总产量2.29亿斤。种植大豆1.2万亩,实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2.6万亩,完成秋粮“一喷多促”项目6.1万亩。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面积5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600亩,完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4.84万亩、农机深松整地1.37万亩。高质量推进北大荒铁岭垦地共建示范区建设,累计托管7200亩,土地流转5000亩。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区无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隐患。争取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7万元,发放涉农创业担保贷款资金1599万元。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获得省市示范家庭农场授牌4个,评选区级示范家庭农场5户。张相镇斛米沟村(林果)和聂家乡曾屯村(山野菜)获得“一村一品”村认定。组织开展基层农技推广,玉米水稻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2%。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聚焦城乡融合,打造互促共进新关系。坚持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推进交通、物流、电力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23.2公里,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14.3公里。推进农村电网网架补强工程,对8条10KV农网线路进行增容改造和网架结构优化。
(三)积极扩大投资消费,供给支撑不断增强
激活开放经济引擎。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深入辽吉黑、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全年签约项目47个,亿源康健、雪树啤酒等37个项目成功落地。中慈药业、绿源热泵等7户企业闲置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利用。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持续与淮安金湖县开展对口合作,与沈阳大东区、新民市、法库县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积极谋划项目资金。抢抓国家、省政策红利,围绕“两重”“两新”“五大安全”“十五大领域”等方面,扎实做好项目包装储备和向上争取资金工作,获批增发国债资金9538万元,一般债券资金1000万元,全年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6.8亿元,有力支撑我区重点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
商贸文旅活力迸发。用好“政策+促消活动+消费券”组合拳,积极打造多元化消费新场景。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成功举办冰雪嘉年华、梨花节、徒步登山节、研学活动等系列特色文旅体活动,推出清河有机全鱼宴、满族“八大碗”特色美食,满族镶黄旗面塑传统技艺和辽北戳脚传统体育获批市级非遗项目。开展网上年货节、主播进工厂、工行卡消费满减等促消费活动,有效释放消费活力。
(四)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市场准入便利化服务,新设立市场主体数量848户,新增私营企业133户、个体工商户71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户。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建立“一窗收件,分类办理,统一出件”服务模式,窗口数量减少14个,压缩33%。构建“12345+网格员”服务体系,平台诉求办结率100%。
重点服务项目建设。发挥“区级领导包保”“项目管家”机制作用,实化细化项目全周期服务,推进27个重点项目工作专班,以高质量服务推动项目建设,43个项目实现开(复)工。加强与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央企合作,开展央企对接活动20余次,电蓄热调峰、脱硝液氨改造、220KV工程等8个央地合作项目顺利实施。
千方百计惠企助企。不断优化涉企服务,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双进双促”机制,开展政企“面对面”,实现精准助企,助推清河发电、金正大、德成重工等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助企扶持政策,积极清理规范政府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年发放惠企资金3635万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11317万元,积极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助推企业发展资金融通。
(五)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环保扎实推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序推进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和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清河水库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开展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工作,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城乡面貌大幅改善。聚焦城市短板,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完成路灯节能改造工程、清开供热管网路面修复工程、燃气管网改造工程等14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城市绿色空间,完成4项园林绿化工程、新增4个口袋公园。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推动实施生态修复。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完成矿山复绿工作。积极开展“绿满铁岭”“村屯绿化、城市绿化”等7项系列活动。完成春季造林700亩,村屯绿化6个。区、乡、村三级河长共巡河1600余次,实施了清河河道综合治理二期、水系连通、山洪沟和侵蚀沟治理等水利工程,河湖生态明显改善。
(六)切实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保障健全有力
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努力办好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开展城乡师资交流,改造3所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办好医疗卫生事业,新组建血液透析科,填补我区血液透析能力的空白。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完成南山体育公园两侧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和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城市书房运营招商。聚焦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区养老敬老服务中心护理能力改造提升,完成1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社会保障坚强有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努力扩大参保覆盖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8%,特殊群体政府补助人员参保率100%。加强就业保障,举办招聘活动26场,直播带岗活动52场。帮助373名脱贫人员实现外出务工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提高城乡困难群众保障水平,城镇和农村低保金逐步提高。及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退役优抚、残疾人保障等各类社会保障资金。
安全屏障培厚夯实。积极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分类管理,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万件化访”台账化解率100%。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高质量开展粮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燃气安全检查等工作,织密扎牢民生安全防护网,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筑牢社会治安防护墙,严厉打击电信诈骗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全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024年,我区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规上企业数量少,缺乏龙头企业,工业规模短板仍需加强;二是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仍需改善;三是财政“承压前行”的紧运行状态仍将持续,在保障“三保”及其他刚性支出需求的前提下,还要确保民生工程、乡村振兴等刚性支出需求,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四是受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投资审慎,招商难度加大。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一)强化项目引领,稳固经济发展基础
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抓好项目开(复)工建设,持续深化落实区级领导包保、项目管家服务和专班推进制度,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年度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5个。全力推进草开线、102线改线、辽西北供水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的投资拉动作用。
谋深谋实重点项目。聚焦“两重”“两新”和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围绕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政策资金支持方向,抓好项目谋划包装争取资金工作,全年争取资金6.8亿元以上。加强项目服务保障,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存量资产有效盘活力度。
精准务实招商引资。依托资源禀赋,加大对产业转移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吉黑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深化招商图谱研究,全链条招商、全流程服务、全过程管理,构建产业竞争优势,形成领导推动、部门联动、合力招商的浓厚氛围。全年新签约项目不少于45个,落地项目25个以上。
(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筑牢工业经济底盘。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质效提升。规上企业总量达到28户。加快完善冶金机械、绿色食品、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加速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新实施企业技改4户以上。推进雪树精酿啤酒、忠意肉鸭加工等落地项目在首季形成新的增量。
聚力打造精品农业。依托工业蒸汽优势资源,引进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持续打造特色优势农业品牌。依托文选葡萄、水库有机鱼、玉辉大米等基础,进一步叫响“清字号”农产品品牌,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全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扩充“两品一标”数量,带动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激发三产发展活力。紧紧抓住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契机,提升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消费,拉动社零额进一步增涨。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冰雪经济、夜经济等消费新场景。推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深度开发清河文旅资源,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优化包装清河区四季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清河区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开展房交会等相关活动,消化存量房产,优化增量住房,全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优质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向好提供有力融资支持。
(三)聚焦三农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全面履行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5万亩。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田防灾减灾能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全力开展种业振兴行动。稳步扩大畜禽养殖和蔬菜、果品等种植规模。大力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
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产业和就业,用好衔接资金,推进4个村的分布式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继续落实就业、教育、医疗、低保等扶贫政策,夯实托底保障。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努力建设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省级美丽家园示范村项目1个。扎实开展公路工程建设和养护,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和危桥新改建、大中修,草开线改线工程通车运行。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接续实施农村供水、污水治理、户厕改造等重点工程,促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四)释放发展动能,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政府履约践诺专项整治。持续加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双进双促”专项行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完善政务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全力推进对外开放。深化与京津冀等地区经贸合作,持续推进央地项目合作,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充分利用铁岭保税物流中心优惠政策和中欧班列“铁岭号”便利条件,做好“向东向北开放”文章。促进外贸量稳提质,跟踪重点企业进出口运行,挖掘企业出口潜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优化三级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4户。年度研发费用投入力争达到3000万元以上。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科技型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平台认定。
(五)坚持精心建设,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继续强化规划引领。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规划功能分区、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管理,坚决贯彻“多规合一”要求,确保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国土空间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管理,提升国土空间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实现规划统筹、全域覆盖,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和宜居性。
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坚持城区功能做强、品质做优,彰显城市内涵。实施富民街、虹光街等路段改造工程,加快铺设人行步道彩砖、绿化改造、道路修补坑槽等市政工程建设,大幅提升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水平。实施老旧房屋房檐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城市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有序推进精细管理。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安全”四个方面,常态化开展市容市貌整顿,加强城市管理,实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城市小开荒、占道经营、露天市场管理等城市市容市貌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树牢绿色理念,优化人居发展环境
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做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比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全面达标。强化巡查管控,实施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协同治理,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着力加强生态修复治理。要领悟好耕地保护全新政策,提升耕地保护水平。深入落实林长制,强化植树造林及绿化村建设,筑牢生态新屏障。积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持续做好矿山复绿工作,认真完成矿山复绿新突破三年行动所涉及的相关工作任务。推进河长制扎实有效,持续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涝区综合治理,加强河道生态治理和保护。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火电+新能源”融合式大基地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产业向新向绿而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七)厚植民生情怀,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高质量促进社会事业。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协调优质发展,推动清河高中、第二小学基础设施提质改造等工程。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强化医疗卫生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医院病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提高区医院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及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满足群众文体需求。深入实施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美丽幸福新清河更加可感可及。
全方位做好社会保障。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确保民生领域一般预算支出。多措并举稳岗扩岗,城镇新增就业550人以上。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力推进养老敬老服务中心护理能力改造提升项目、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进展,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力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多举措筑牢安全防线。紧盯多发风险隐患,统筹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落实生产安全、燃气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党政同责粮食责任制,积极推动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全民国防教育等各项工作,切实保障民生,助力清河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之年,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咬定目标、乘势而上,为完成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清河区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五大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五大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领域,是东北的重要使命。
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十五大领域: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工程、绿满铁岭工程、水润铁岭工程、能源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科技引领创新工程、数字铁岭工程、万亿级产业基地培育工程、城市更新工程、乐购铁岭工程、畅联铁岭工程、健康铁岭工程、教育提质增效工程等。
源网荷储一体化:“源”指的是电源,包括火电、风电、光伏等。“网”指的是电网,电网是由变电站、配电站、电力线路(包括电缆)和其他供电设施所组成的供电网络。“荷”指的是负荷,一般分为工业负荷、商业负荷、农村负荷、城市民用负荷以及其他负荷等。“储”指的是储能,在电力富余时,储能将其存储下来,在需要时放出。所谓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指的是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
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配置的目标是通过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使不同市场主体能够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主办单位: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箱: qhqzwgk@163.com 网站备案: 辽ICP备15015772号 辽公网安备:21120402000109
网站标识码:2112040001 联系地址:铁岭市清河区红旗街昌盛路5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7211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