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区人民政府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Qinghe Municipality

政府信息公开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清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1-12-15

  

清河区十届人大
一次会议材料(17)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2月7日在铁岭市清河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清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俊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清河区第九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及2021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四年,是清河振兴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四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其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沉着应对各项风险挑战,经受住了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考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十四五”高起点开局,清河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四年,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递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年均递增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5.7%。
过去四年,全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新增高标准农田3.46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9个,“两品一标”认证5个。工业转型升级加速,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农用生产资料等产业不断壮大,累计实现“小升规”18户,规模企业达20户,年销售超亿元企业3户。工业园区成功晋升省级经济开发区。服务业加快复苏,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6户。累计开发房地产26.34万平方米。乡村游稳步发展,广东山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过去四年,全区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农业农村、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明显,国资国企改革、园区改革稳步实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成立营商环境建设局,持续深化“放管服”“一网一门一次”等改革,开展“千人帮千企”等活动,形成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聚焦服务实体经济,累计减免企业税费2.55亿元。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大数据中心、新大地复合肥等高质量项目10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个;争取各类资金12.97亿元,增长动能更加强劲。
过去四年,全区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坚持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文化路改造、自来水厂二期、污水处理厂改造等重点市政工程竣工运行,改造老旧小区23个、棚户区2.51万平方米。着力提升城市“四化”水平,环卫作业达到“七净六无”,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乡村道路177.5公里、供电线路25.34公里,改造C、D级危房263户,农村改厕947个,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6个、省级绿化村9个,前杨木林子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过去四年,全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了“碧水蓝天青山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坚持“一河一策”,域内18条河流和清河水库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锅炉拆改133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全年空气优良率达85.3%。造林绿化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8%。中央及省环保督察信访件全部办结。清河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更美好。
过去四年,全区民生福祉大幅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104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固脱贫,获评全省脱贫“回头看”免检县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众志成城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累计投入4.1亿元,连续实施重点民生实事工程25件,解决了一批供暖、饮水、产权证办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名制安置就业3902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5%和9.7%,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清河的发展更有温度,清河的人民更加幸福。
过去四年,全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提升工程、区二小幼儿园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区医院在全市率先建立起紧密型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加强国防动员,民兵调整改革圆满完成。安全生产责任链条逐步完善。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平安清河扎实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连年荣获省级平安区。清河区作为辽宁省仅有的三个县区之一,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殊荣。全区百姓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区政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智慧兴区”发展战略。预计到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1亿元,同比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5.7%;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5亿元,同比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3244元,同比增长8%。清河“十四五”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迈出了新气象、取得了新成效。
(一)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全员发动,点线面结合,组建专业招商组,瞄准重点区域,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全年开展招商活动60余次,微风发电、华光新型建材等45个项目签约,风光火储、马丫食品、绿园房地产等28个项目落地,到位资金12.06亿元。
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实施重大项目区级领导包保推进,全年开复工项目35个,16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实施技改项目4个,嫁接改造企业6户,盘活闲置土地195.8亩。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首批建成机柜352个,成为全省第三个上线运行的大数据中心。配套5.5兆瓦光伏项目年内并网发电,国内首创综合智慧能源为数据中心提供绿色动力。华瑞墙材粉煤灰加气砖项目正式投产,循环经济引领绿色发展。组建项目谋划专班,包装储备项目54个。总投资80亿元的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纳入辽宁省“十四五”重点能源示范项目,成为国家级大型风光基地之一。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资国企、供销社等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有效承接市级下放行政职权852项。落实“项目管家”“驻企联络员”等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200余件。积极建设政务服务中心和服务驿站,建成“1+5+16”的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879项政务事项全程网办,12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153项政务事项一窗受理,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农业实现提质增效。粮食播种面积达18.22万亩,总产量突破2亿斤。年产畜禽肉类1.8万吨,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新增高标准农田1.63万亩,流转土地5.2万亩。新增农业经营主体9个,长盛源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大棚房问题整治“回头看”,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守牢耕地红线。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914万元。
工业企业平稳运行。克服煤炭、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诸多负面因素影响,全区20户规上企业预计实现总产值32.5亿元,同比增长3.2%。金正大、凯诚锻造等重点企业运行良好。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15个新建和储备项目纳入市级“老原新”项目库。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正昊达门窗、傲时木业成功申报省级雏鹰企业,清电检修、铭鹏起重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辽宁丰迪、金锋干燥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户。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久久木业、纵横铁路等4户企业实现“小升规”,新大地复合肥成功晋升“小巨人”企业。
服务业稳步发展。全域旅游加速推进,大清河湿地公园获评2A级景区。围绕石人沟-柴家岭段明长城遗址,申报国家明长城公园文旅融合项目4个。第三届音乐啤酒美食节等文旅活动相继推出。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家。年内开复工房地产项目5个,商品房销售7.24万平方米。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夜经济等新业态持续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三)积极打造宜居城市,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启动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65亿元,覆盖17个片区,改造面积33.59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634户。清开路美化绿化工程、富民街北延伸道路工程顺利竣工,净水厂正式供水运行。积极实施路长制,稳妥完成露天市场、夜市搬迁。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实施交通秩序、公共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市容市貌整洁有序。
乡村振兴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个不摘”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投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50余万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马村、前杨木村、广东山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村,石家堡子、后杨木、西老谷峪等6个村获评省级绿化村。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圆满完成。九社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四)强力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深入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11件信访件在区级领导包保下全部高效办结。强化水源地保护,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小开荒”清退还林750亩。硬化大墓专项治理高质量完成。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秸秆全面禁烧,全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全市排名第一。
生态建设取得进步。制定区直单位生态环保责任制清单,压紧压实生态环保责任。严格开展“两高”项目排查治理,切实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有序实施国土绿化三年行动,积极推进“林长制”,荒山荒地造林1500亩。严格落实“河长制”,全域河流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五)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建立“平急一体化”应急指挥体系和处置机制,实行扁平化管理,工作组专班化运行,响应迅速及时。全面压实“四方责任”,坚持条块结合,各项防控举措落实落细,防控能力不断提升,构筑了“外防输入”严密防线。新冠疫苗应接尽接,筑牢了免疫屏障。
民生得到有效改善。投入2.18亿元启动7件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力度空前。其中核酸检测实验室改扩建工程等4件民生实事已按时办结,3件跨年实事工程有序推进。强化社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51%,好于市定3%指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1.35亿元,城乡低保金1945.75万元,残病军人抚恤金、优抚对象生活补助449.8万元。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保煤供暖,确保全区百姓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新高考首考顺利完成,清河高中高考再创佳绩,文理科600分以上达15人,其中13人被985、211全国重点大学录取。教育“双减”初见成效,清理校外非法培训机构21家。创新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60%以上。启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20项年度提升任务按时完成。人民武装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荣获全市模范称号。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围绕建党100周年主题,举办6场大型群众性文艺演出,清河区群众体育工作获评全国先进殊荣。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消除各类隐患682项。将食品安全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建设年活动,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加强道路交通、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狠抓防火防汛,筑牢了安全发展底线,全区安全生产工作获评全省先进。深化领导包案接访和矛盾隐患排查,化解信访案件52件。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平安有序,再度获评省级平安区。
(六)着力加强财源建设,财政管理科学规范
财政收入更可持续。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达83.2%,非税收入和一次性收入总量下降,收入结构更加健康。全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4.6亿元,外部助力持续增强。着眼长远培植税源,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惠企政策,累计减免企业税费1.3亿元,落实惠企资金2901万元。
支出结构更加合理。坚持过“紧日子”,压减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5%,政府采购节支率达3.2%。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社保等各类重点民生支出占比达80%以上。全年安排“三保”支出5.87亿元,兜牢了“三保”底线。妥善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控。
(七)切实强化自身建设,执政能力明显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百姓需求,政府系统累计为群众办成重点实事70余件,件件暖民心。
行政效能全面提高。政府各项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日周旬月季调度。政府“三落实”专项行动172项任务有效落实,营造了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持续为基层减负,使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谋发展、促振兴。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37件、政协委员提案50件。强化审计监督,预算执行审计等工作获评全市优秀。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科学民主。主动公开政务信息2000余条。持续开展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此外,民族、宗教、统计、档案等工作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新成绩。
各位代表:四年的不懈奋斗充满艰辛,四年的负重前行,奠定了清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开启了新时代清河加速崛起的崭新篇章。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就,是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清河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省直驻区单位、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在清河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朋友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清河振兴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首过去,我们盘点收获、欣慰感慨;展望未来,我们珍视经验、砥砺向前。四年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一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各项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区委确立的发展战略和各项工作目标,才能不断开创清河振兴发展新局面; 必须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只有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一体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才能真正走深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将人民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从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做起,倾情尽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才能汇聚起清河振兴发展强大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实干攻坚的奋斗精神。只有把实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以滚石上山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不断书写清河振兴发展新辉煌。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高质量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对个别大企业依存度高,缺乏高质量大项目作为发展支撑。工业小且低端,产业链条还需补齐拉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农业产业特色不鲜明,农产品品牌不响,精深加工不足,乡村振兴还有许多短板;服务业处于初级阶段,杂而不精,亟待突破。二是创新驱动不够,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不足,绿色生态等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公共服务质量与人民期待有差距。三是财源建设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保”压力不容忽视。四是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少数干部存在思想观念不新、工作能力不足,实干担当、勇争一流的意识不强,作风不严不实不细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及2022年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阶段,也是清河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立足新发展阶段,区政府将勇担历史重任,坚守初心使命,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砥砺奋进、求变图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宏大场景,奋力书写清河振兴的华美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智慧兴区”发展战略,健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构建“一核一带三区”空间布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新清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6年,“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智慧兴区”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全区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高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进入更高层次,营商环境实现迭代更新,发展核心动能充分释放。“一核一带三区”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山水园林城市魅力彰显。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智慧高效,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经过五年努力,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一个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清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推进“五城”建设。
建设绿色发展之城。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清河的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建立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着力建好清河水库生态保护核心圈和大清河两岸生态涵养带。紧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能耗“双控”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绿色转型,主动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铁岭东部绿色经济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清河。
建设创新创业之城。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关键,全面实施“数字清河”计划,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以大数据中心为基础,扩大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实现“数字蝶变”。全面优化发展生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诚信建设、法治建设为关键,倾心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建设开放进取之城。聚焦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动融入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和铁岭市“一轴两带一区”发展战略,深化与金湖对口合作,形成内外联动的区域开放格局。坚持项目为王,着力引进一批富有时代特色、支撑清河发展的高质量项目群。奋力书写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之城。立足“一核一带三区”发展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造品质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构建城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留白留璞增绿,让城市发展更有底蕴,更有质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民富裕富足,积极打造全省乡村振兴先行区。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全区百姓生活品质。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推进平安清河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全区百姓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各位代表: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新起点、新风貌、新使命、新激情,区政府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精气神,全力开创清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年全区经济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聚焦改革开放,在激活内生动力上实现新突破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做好金融体制、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加快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向转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等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下放职权承接和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数字赋能,推动高频便民服务事项“辽事通”线上办理,“一网通办”实办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大力实施“综合窗口”“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继续开展“项目管家”“驻企联络员”等活动,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建好政务服务驿站,让更多群众享受在家门口办事的便利。做好12345等平台诉求办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强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塑造“办事不求人”的社会风尚。
全力开展项目攻坚。坚持项目为王、政策为大、环境为要,主动对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京津冀等重点地区,锚定重点目标企业,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亿元以上。乡(镇)街实现飞地项目全覆盖。充分发挥项目谋划专班作用,吃透中央支持东北振兴系列文件政策精神,全年包装重点项目30个以上,争取资金4.5亿元。继续实施区级领导包保重大项目,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着力推进风光火储、大数据中心、德成重工、微风发电等大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确保全年开复工项目35个以上。
强化工业园区建设。明确园区招商引资主战场地位,吸引更多高质量产业项目入驻。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电厂蒸汽、粉煤灰、石膏等资源,依托铁路货运站台、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食品、建材、物流、大数据等专业产业园。积极盘活闲置资产,以存量扩增量。
(二)聚焦创新驱动,在加速产业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积极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力推动合信重工与东北大学联合开展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户,实施技改项目4个。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紧密结合区内主导产业、优势资源、重点项目,全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改造“老字号”,围绕数字化、高端化,推动立君重钢、旭日重工等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大力发展天淇、长盛源等食品加工企业,加快华瑞墙材、华光新型建材等项目建设,推动原材料精深加工;培育壮大“新字号”,围绕风光火储、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积极发展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全年“小升规”3户、“规升巨”1户。
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倾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大力发展冰雪经济、特色乡村游、农家乐,全力申报大清河湿地公园3A级景区。深化文旅融合,推动大清河、明长城清河段遗址融入辽河国家公园、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去库存2万平方米。积极发展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引导服务业数字赋能,创新服务模式、服务业态,培育直播电商市场主体,促进线上消费。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家。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基站全覆盖。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升大数据中心装机规模和平台应用,引导区内企业介入“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场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带动数字社会建设。
(三)聚焦静美宜居,在推进城乡联动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规划引领。围绕“一核一带三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多规合一”,有序实施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基本农田边界划定,全面推进东部生态文旅融合区、中部静美宜居幸福区、西部产业转型集聚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草开线、102线改线等重点工程,以及老旧小区改造、供水供热、城市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清河两岸开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推动城市治理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入实施路长制,加强市政设施、停车泊位、小区物业、园林环卫等精细化管理。做好绿化、美化等工作,积极建设口袋公园,提升城市气质颜值。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资源,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发展智慧农业,推动长盛源、天淇等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全年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开发高标准农田1.2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推进生态宜居,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乡村建设行动,强化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村改厕,打造省级美丽宜居村3个。完善乡村治理,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乡村振兴项目,完善乡村产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四)聚焦绿色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上实现新突破
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严格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以及河长制、林长制,着力守好清河水库生态保护核心圈、大清河两岸生态涵养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全年植树造林1000亩。加强能耗“双控”管理,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以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
(五)聚焦共享发展,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
持续加严疫情防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和厌战情绪,压实“四方责任”,加严各项防控举措,抓实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精准管控,继续强化防控能力水平建设。全力做好新冠疫苗接种,进一步筑牢免疫屏障。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区政府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明年办好7件民生实事。1、建成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2、实施清河高中及实验中学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改造工程;3、实施净水厂二期工程;4、实施区第一小学周边道路设施改造提升工程;5、实施大清河南岸“口袋”公园建设工程;6、实施莲花园改造工程;7、实施兴盛巷整体改造工程。同时,推动今年实施的大清河生态环保治理、老旧小区改造、貂皮屯大桥重建等3项跨年实事工程按计划明年内竣工。我们说到做到、做就做好。
全力强化民生保障。突出抓好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00人以上。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城乡医保参保率达到96%以上。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工作,关心关爱弱势群体。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
多元发展社会事业。办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国防动员,推动人民武装规范化建设。全力抓好冬季供暖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建设,促进文体事业繁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监管,下大力气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坚持“三到位一处理”,深入开展“治重访、化积案”专项攻坚,站稳群众立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提升见警率,增强群众安全感。
(六)聚焦财源建设,在提升保障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做好收入谋划。将财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培植壮大税源,切实增加财政收入。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强化对基层财源建设的考核,增强基层自身造血功能。
做好支出调控。坚持优先保障民生,继续加大重点民生领域投入,严守“三保”底线。提升住房公积金基数,保障基层公职人员合理待遇。加大政府采购节支力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必要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强财政风险动态监管,做好风险防控。要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全区百姓的好日子。
三、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将坚持以振兴清河为己任,心中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坚守执政为民宗旨,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时代,夙夜在公、勇往直前,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始终强化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市以及区委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彰显担当、诠释忠诚。 
全力推进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打造新型廉洁政府,以勤政廉政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着力加强法治建设。坚决维护区委领导,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坚持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用权,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认真兑现各类政府承诺,树立诚信政府良好形象。
持续强化作风建设。推进人民事业,政府重在落实。切实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大力倡导严深细实的工作作风,干一件成一件,让实干担当、狠抓落实成为政府鲜明底色。区政府将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施政方向,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惟民唯实、善作善成,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
潮平海天阔,风正一帆悬。各位代表,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迈向新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动员全区人民,勠力同心、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清河而努力奋斗!
铁岭市清河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2021年12月6日
名 词 解 释
城市“四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环卫工作“七净六无”:“七净”即路面净、墙根净、电柱净、井眼净、方砖净、树根净、马路牙子净;“六无”为无瓜果皮核、无杂草树叶、无人畜粪便、无垃圾污物、无污泥积水、无烟头纸屑。
“5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将老旧厂房升级改造成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盘活闲置资产;第一个使用中国移动设计院创新产品微模方搭建数据中心、政府和企业携手提升工作效率;第一个不到半年完成从构思到开工过程;第一个不到半年就具备装机能力;第一个邀请专业美术学院参与设计工作。
“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一核一带三区”:清河水库生态保护核心圈、大清河两岸生态涵养带、东部生态文旅融合区、中部静美宜居幸福区、西部产业转型集聚区。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三到位一处理”: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
“1+5+16”:建成1个区政务服务中心、5个乡(镇)街政务服务大厅和16个基层政务服务驿站。